不仅仅是倭国贵族会排斥,拥有田地的普通地主阶层也会排斥。
而商人阶层则本来就是对大明排斥的,因为只从大明打开倭国的国门,将商品大量倾销到倭国后,倭国倭人在本国的市场主导地位就已被夺走。
倭国商人如果不反抗,且想继续从商的话,只能沦为大明的买办,自己辛苦一年,只能挣些蝇头小利,而大头皆让大明赚走。
朱慈炜也知道他接下来要想解救倭国百姓会有一番挑战。
“倭国本土的贵族和士大夫目前是不能用的,他们虽然因为惧怕我朝国威,而选择了归顺,没有在儿臣率军入驻江户时而选择抵抗,但他们肯定不会欢迎我们去解救倭人百姓!所以,儿臣需要调一批本土接受兴明社教育的士子充任倭国官吏,进行改革!还请朝廷允准!”
朱慈炜因此在对大明朝廷发了这样的公文。
大明现在士子过多,非常卷,正是需要往外溢出的时候。
天启皇帝朱由校也就批准了朱慈炜的请求,且下旨将原有的长崎、东瀛二省,以及现在大明所占据的江户之地,列为一省,依旧用名东瀛,朱慈炜兼任东瀛总督,以便于朱慈炜在东瀛进行更彻底分田和汉化工作。
朱慈炜趁此机会便在大明朝廷调来一批士子来东瀛省立行政学堂接受培训,而在安排为官吏之前,他还先从长崎、虾夷二地,招考了一批士子,进入在江户新设的东瀛省立行政学堂学习,进而以求尽快在倭国建立起统治体系。
在长崎、虾夷的士子大部分是明倭混血,这是几十年内大明对倭国这一带的殖民造成的结果。
这些混血儿汉化程度很高,且多是帝国军人和商人的后代,早就认为自己是明国人,故而对剥夺倭人贵族的田地分给百姓没有什么抵触心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