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一年,这一年大明朝主要赋税区域的税制改革便能基本完成,接下来国内主要矛盾就成了解决西南地区的土司问题。西南三省与四川一些土司集中地区,都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经过沐晟的详细考察,元江无法承担保证后勤运输的众人,不能使用水运,朱瞻基只能改用其他的方式进行后勤补给。
国内生产的粮食,除了就近的云南贵州的粮食可以进行调运之外,其他地区的粮食坚决不允许向战区调运,未来十年西南地区的粮食缺口全部由海外承担。
不过现在海外的粮食富富有余,整个南洋各个藩属国,那个王国手中不握着大把的粮食等待皇家粮业去收购。
西南地区最大的问题不是有粮食就能解决的,而是要解决运输问题。走陆路运输就需要占用大量的劳力,这个劳力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若是新政之前还可以大量征发劳役,可是新政规定劳役不出县,想要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持久的后勤运输,就需要一批专业的运输队伍。
综合了各种方法之后,最后敲定了最终的后勤补给路线图,所有南洋购买的粮食全部从红河口改用平底驳船运输,走红河河道一直走到建水州,这段水路有些地方虽然不是那么好走,但是还算勉强能够通航。
驳船到了建水之后,后勤物资上岸改走陆路,运往各个地方。建水州地处大明西南边陲,汉苗混杂居住,地广人稀。
既然这里将要建设大明的后勤中转基地,沐晟这个云南的军事一把手,自然要亲自坐镇调度民夫、工匠修建粮仓、库房,以备粮食物资存放。
小小的建水州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瞬间带动了这个边陲小州的经济,新上任的建水州州判是政务学堂第二批学员中的佼佼者,名叫刘承江,乃是苏州府吴江县人,乃是宣德九年的进入山东政务学堂的学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