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来讲,这种渡河攻击的战仗,要先派前锋渡河,也是探路,顺利的话就上岸建立阵地拱卫后军渡河,不顺利也就是损失一个前锋,于大局来说无伤大雅。
但这会儿马燧的全部家底儿都在河面上,围聚在一起,阵势到是颇大,河面上船只浩浩旗帜遮天蔽日一般,但没卵用。
兵马在船上就像馒头入了屉,遇到岸上的攻击连丝毫挣扎的余地都没有,只能默默承受所有的痛,而且想回头返程都不可能。
最好的结果就是转回河中央去顺流而下,爱去哪去哪,等着舵公艄手缓过气力来。
人终究不是铁打的机器,一程过来十几二十里水面,舵公艄手们已经差不多用尽了力气。这还是过来有些顺水,回去的话可是全程逆流。
而战船重大,掉头缓慢,还须小心不要发生碰撞不能乱,要不然得比挨打还惨。
会有人说,人又过不来,这个时候又没有热武器,不过就是弓箭射嘛,有什么可怕的?人马躲在船舱里不就完了?
古人不笨,反而古人要比现代人聪慧的多,确实没有热武器,但是有火箭啊,在陆上对阵火箭的效果一般般,但是对付战船那是一搂一个准,救都来不及。
三国当年,孙仲谋草船借箭一时传为美谈,但那只是一时机智的权宜之事,并不是发生在正面战场上的事情。
那时候船只还只是交通工具,战斗还是在陆上进行。
这会儿已经是大唐了,水战已经成为常态,有专业水军,有专业的水军造船基地修理厂(国家级的在乐山),自然也就有常规的水面战争武器。火箭只是其中一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