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坊为宅只有开国初期有,后来被禁止了,对宅基地有了明确的规定。四品及以下就是三十二分之一,反正都是对开。
老百姓没有这个资格,也盖不起,一般中上人家都是两三进的小院儿,十六分之一能住四十二户,就这样还能开点地种点菜。
像城南百姓密集的地方,一坊就是七八百户。
这会儿都是安置房,没有房地产,土地国家给分,基数是一亩。良口三人一亩,贱口五人一亩,一般人家都能分个三五亩地。房子得自己盖。
杜牧说:某幼孤贫,安仁旧第,至于开元末,有屋三十间而已……三十间而已。想想那会儿的老百姓其实还是蛮幸福的。
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在坊墙上开辟府门以避开坊门(他们不归宵禁管),皇帝不用管这些规矩,住在兴庆宫的皇帝都是从城墙上面走。
坊墙以夯土造就,只有坊门处包有青砖,以木制坊门,也就是牌坊。
里面的人家建筑也基本都是夯土为墙架木为顶,五品以上官员可以用砖,不过事实上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宅才是砖瓦结构(官盖),特别好辩认。
这个时代的寺院比较杂乱,砖瓦建筑也有,夯土建筑也有,而且还不能使用黄色:他就不能用纯色,必须用杂色,包括穿着。
袈裟其实就是百纳衣,和要饭的穿的是一样的。纯色衣只能由皇家赐,着紫、红或绯,三品以上大员也可以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